6/11/2014


文/劉士豪

什麼是空檔年Gap Year?這個詞或許對許多台灣人已經不再那麼陌生,這幾年打工度假浪潮中,「背包客(Backpacker)」、「壯遊(Grand Tour)」、「空檔年」等名詞早已多次登上各大報章雜誌版面,相關報導也層出不窮,相較於台灣年輕人近幾年成長快速的打工度假,遠在世界另一端,自2000年以來,越來越多澳洲年輕人選擇空檔年,在高中與大學教育間,多輸入一格空白鍵!

空檔年的誕生


空檔年誕生於1960年代的英國。1967年,尼古拉斯.麥克萊恩.布里斯托 Nicholas Maclean-Bristol )創辦教育志工組織Project Trust[1],被認為是空檔年的先驅,直到現今, 6000名學生在空檔年擔任過該組織的志工,前往非洲、亞洲與拉丁美洲服務。空檔年一詞的實際出現,最早可能與1973年的GAP Activity Projects[2]組織有關,這個組織成立於1972年,目的為提供年輕人在進入大學以前,前往全球各地擔任志工的工作機會。

從過去的媒體報導裡,我們想像空檔年時,經常浮現出一個人背著大背包上山下海,徒步自助旅行、或是前往第三世界國家擔任志工的畫面,但其實經過數十年演進,空檔年意義更為寬闊。根據澳洲國家職業教育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簡稱NCVER)2012年的報告[3],將空檔年定義為:「一個人結束在高中教育後,直到進入大學第一年到第二年內,主動延緩大學課程一到兩年。」空檔年,甚至可能只是一個長達一年的沉思。

工作,接著才是旅行


2012年,約四分之一澳洲年輕人有規劃空檔年。其中有超過半數在這一兩年間選擇投入職場;16%選擇進修或考取專業證照,而我們想像中的背包客,僅僅佔6%,同年另一份報告則顯示,將旅行視為空檔年主要活動的青年僅約3%。當然,這些報告或許忽略一個重要事實:即使是自助旅行的背包客,將時間運用在籌備旅行資金的時間往往也多於旅行本身,但同樣可以觀察出,旅行其實只在空檔年中佔據一小部分。對於出生在1980年以後,福利與教育資源較豐富的世代,負擔工作與經濟壓力本身可能就是一種體驗。



我們經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後者不只是單純的旅行遊歷,而是實際接觸不同環境、族群;在澳洲,空檔年讓年輕人在歷經小學、中學後,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即使還沒擁有足夠的學識與專業技能,他們依舊走出校園,工作、學習、旅行。

一到兩年過後,帶著空檔年的經歷與成長,他們再度重回校園學習,這些青年依舊是學生,但也不再只是學生。



[1] http://projecttrust.org.uk/our-story/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Lattitude_Global_Volunteering
[3] 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533076.pdf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