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nnis Peng
圖片來源:Spirochicks
科學家、醫生和患者目前正針對雪梨北海灘(Northern Beaches)的蜱傳萊姆病(Lyme disease)是否存在的問題而爭論不休。上週五,新南威爾斯眾議院的健康常設委員會(Standing Committee on Health)集合了衛生專家和有疑慮的居民,舉行了一場圓桌會議辯論此議題。
一位母親在會議上描述,她眼睜睜看著自己孩子的健康狀況惡化到「一天之內發生30次癲癇症狀」;另一位女士則談到自己甚至動用了退休金(superannuation)只為了得到染病的診斷;一位醫師還表示家庭醫生如果試圖治療這類病人甚至會受到懲罰。
而上述這些都還只是會議上一部分令人震驚的「奇聞」而已。
「萊姆病」在澳洲引發的爭論
在美國,萊姆病是由一種由存在於蜱蟲身上的特定細菌所引起的。人類透過被蜱蟲叮咬而感染,感染後會產生一系列的症狀,從嚴重疲勞感到癱瘓、癲癇,或是神經方面的問題如記憶喪失等。
的確有澳洲人被蜱蟲咬到後出現上述病徵,但問題是「引發萊姆病的細菌」目前卻尚未在澳洲被發現。也就是說,會導致萊姆病的蜱蟲雖然在世界上其他地區出現,但牠們「是否也存在於澳洲」一直是這個問題爭議的根源。
澳洲皇家病理學院(Royal College Of Pathologists)表示萊姆病從來沒有在澳洲透過蜱蟲傳播,但是澳洲萊姆病協會(Lyme Disease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卻聲稱澳洲有超過1,400名的蜱傳萊姆病患者。
儘管雪梨北海灘地區的蜱蟲會傳播多種與萊姆病類似的疾病,但皇家病理學院的教授格雷夫斯(Stephen Graves)表示,並沒有這個疾病存在於澳洲的證據。「一直到我們發現第一起確定是在澳洲這塊土地上感染萊姆病的案例以前,我們所持的看法是︰澳洲的蜱蟲身上並不存在導致萊姆病的微生物。」
澳洲皇家全科醫師學院(Royal Australian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代表斯托克斯(Nigel Stocks)同意在指導方針能夠建立以前,更多關於這個疾病的情況和治療方式必須先被瞭解。
澳洲全環硬蜱本身的模樣,與部分吸飽血、完全吸飽血後的模樣。
圖片來源︰AVSL
蜱蟲與萊姆病
蜱蟲,又名扁蝨、壁虱,是一種以動物和人體血液為主食的寄生物。蜱蟲的成長過程有四個鮮明的階段,分別為卵、幼蟲、蛹與成蟲,在每個階段之間蜱蟲都必須有血液作為食物來源,從卵到成蟲的時間約需要一年。
在澳洲,蜱蟲的種類繁多,在新南威爾斯州最為常見的一種蜱蟲稱作「全環硬蜱」(Ixodes holocyclus)俗稱澳洲麻痹蜱,分佈於新州東部沿海地帶至內陸30公里處,恰好與人口主要分佈區重疊,所以人類經常能夠遇見。跟許多昆蟲一樣,蜱蟲喜歡溫暖濕潤且灌木叢生的地區,通常產卵在葉片或腐葉處。蜱蟲不是特別活躍,他們依賴路過的動物提供血液來源並順帶把牠們散播到其他地方。當人類在穿越灌木叢和樹叢時,蜱蟲可能沾黏到衣物上或從下垂的樹枝掉進衣物裡。
蜱蟲咬人時會注入一種可能引起局部刺激或溫和過敏反應的毒素,但大多數的蜱蟲叮咬只會引起輕微症狀或根本沒有症狀。但是在某些情況下,蜱蟲可能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包括蜱傳疾病、蜱性痲痺和嚴重過敏反應。在澳洲,常見的蜱傳病有澳洲蜱熱(Australian Tick Typhus)和弗林德斯島斑疹熱(Flinders Island Spotted Fever)。
萊姆病則是由某種細菌引發,而且是世界上最常見的蜱傳疾病。雖然目前幾乎沒有證據指出澳洲的蜱蟲能夠引發萊姆病,但是澳洲的蜱蟲卻可能帶有可以引發類似於萊姆病症的其他細菌。當旅客在蜱蟲侵襲的地區從事戶外活動時最容易感染,感染後會引發一系列非特定的症狀,包括發燒、疲倦、肌肉疼痛、關節疼痛和淋巴結脹痛,這些症狀可能在被咬後的數日、數週或數個月內出現。一種典型的皮膚病灶—遊走性紅斑(erythema migrans)也可能在被咬的3到30天內出現。
在戶外,特別是蜱蟲頻現地區,最好穿著亮色(易於發現蜱蟲)長袖、長褲,把褲尾紮進襪子裡,並戴上寬沿帽,再噴上含有DEET或Picaridin成分的驅蟲劑。從戶外返回後脫掉所有衣物,並檢查身體是否沾上蜱蟲,特別是耳後、後腦部位、鼠蹊部、腋下和膝蓋背後。如果有帶寵物出門也必須檢查,現在每年有愈來愈多狗被蜱蟲感染的案例。
澳洲患者求助無門
雖然澳洲的蜱蟲身上確實有另一種通常被稱作「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的細菌存在,但此菌所引發的疾病卻很難描繪其特徵,因此澳洲醫界並沒有給疾病一個臨床定義或是診斷方式。換句話說,萊姆病這個疾病在澳洲醫界並不存在,使得民眾被迫必須花費數千澳幣前往德國、馬來西亞和美國尋求診斷和治療。
一位名為惠勒(Michelle Wheeler)的女士向《赫芬頓郵報澳洲版》控訴蜱傳疾病奪走了她的人生︰「我曾經是個超級媽媽,我養了四個孩子,同時也擁有自己的事業,但之後我所知道的一切都被剝奪走了。」「現在我的孩子們和我的丈夫負責照顧我。我無法行走,我早上無法下床,我老公在家幫我打點滴。我們這類的病患需要受到承認。」
另一位女士史蒂文斯(Gabrielle Stevens)在圓桌會議上表示她的兩個女兒Shannon 和Tara染上蜱傳疾病,但是家庭在試圖尋求治療時,面對的卻是無知與取笑。她說女兒Shannon最近一次上學是在2012年,當時她最糟糕的情況是每天早上醒來都會伴隨著大發作型癲癇(Grand mal seizure),而另一個女兒Tara則是一天之內癲癇症狀出現30次。之後她們全家搬到歐洲,那邊的朋友都無法相信澳洲竟然不願幫助她女兒。「澳洲的醫生怎麼忍心讓我的女兒Shannon病得這麼厲害?看到我女兒受苦我的心好痛,也對自己的國家感到羞恥。」「歐洲朋友們都對我們醫療部門的無知和缺乏改變意願的態度感到震驚。」她氣憤地說。
一位26歲來自陽光海岸(Sunshine Coast)的教師甘乃迪(Amy Kennedy)三年前從泰國度假返回澳洲後出現了類似流感的症狀,全身起疹子和嘔吐。兩個月後她的身體狀況惡化︰「我一起床就伴隨著嚴重的顏面神經麻痺,醫生們原先以為是貝耳氏麻痺(Bell's Palsy)。」 「當這個狀況變得經常性復發後,我找了不同的專科醫師,然後被診斷成梅-羅二氏綜合征(Melkersson-Rosenthal syndrome),其實就是復發性面癱。」甘乃迪當時仍然懷疑這樣的診斷。一年後,輕度中風和偏頭痛的問題隨之而來,她的醫生鼓勵她把血液樣本送到歐洲檢驗是否為萊姆病。而檢驗結果顯示她是慢性萊姆病患者,而且如果當初能夠及時發現,她還可以完全治癒。「我覺得這非常不公平,病患不僅需要大老遠跑到歐洲,而且還必須自己尋求治療和籌措經費。」
澳洲女性Amy Kennedy得到萊姆病後的面癱症狀
圖片來源︰ABC News
醫界的反應
昆士蘭大學傳染性疾病專家惠特比(Michael Whitby)表示,在澳洲,萊姆病的血液樣本檢測其實既可靠也可信。大部分的常規實驗室都會檢驗兩種不同的萊姆病病株,一種是在歐洲和美國常見的,另一種則是在東南亞較常見。
惠特比教授提到,很多人聲稱自己患有萊姆病,但卻缺乏可信賴的證據。「在澳洲,有很多被診斷為萊姆病但實際上卻不是萊姆病的案例。」「並不是我們缺乏檢測,而是想要被診斷患有萊姆病的患者,不願意接受澳洲的標準測試程序,而我們的檢測其實就跟美國、歐洲和東南亞所實行的一模一樣。」
另一位醫生斯洛菲爾(Richard Schloeffel)則把自己描述成蜱傳慢性病患者的「終極醫生」(the doctor of last resort)。「在我見到那些患者之前,他們都已經看過20或30個醫生了。其中有一個病患在找上我以前,花了澳幣100萬元只為了獲得診斷。」斯洛菲爾表示有些病人曾接受過幾個月的抗生素療法;在一些案例裡,他則會建議患者到德國接受飽受爭議的高溫熱療,待在把他們身體加熱到41度的診間,同時接受高劑量的抗生素。「每周都會有患者到那裏接受治療,超過1000位澳洲患者都曾經去過,我們(澳洲人)是最大的病患來源。」
而留在澳洲治療的人,光是驗個血就可能花到澳幣3000元,抗生素則是每週澳幣400元以上,還外加每個月大約澳幣600元的補給品,這些都還只是在「找得到醫生願意開給你處方」的情況下發生。「大部分的家庭醫生一直很擔心治療這類病人會被舉報」斯洛菲爾醫師說。
目前關於萊姆病的最新研究是伯斯(Perth)莫道克大學(Murdoch University)的教授歐文(Peter Irwin)主導的一個國家研究團隊,他們蒐集了全澳洲境內的兩萬隻蜱蟲,研究蜱蟲身上攜帶的細菌以及細菌引發疾病的可能性。歐文教授表示,目前為止研究仍無法確鑿地顯示澳洲的蜱蟲帶有萊姆病的致病細菌,但他們已經在一隻蜱蟲身上發現可能導致相似疾病的微生物。不過這個研究還處於早期階段,目前只檢驗了196隻蜱蟲。「我們需要檢驗更多的蜱蟲才能確定結果。」「澳洲的蜱蟲一直以來都和本土野生物種一起不斷演化,澳洲的野生物種和世界其他地方非常不一樣,而我們的蜱蟲也是如此。」
在最終結果出爐前,澳洲蜱蟲與萊姆病的相關爭議仍然會在科學家、醫生和患者之間持續下去。
參考資料:
1. Huffington Post Australia, 18/09/2015, “Australians Spending Millions To Diagnose A Disease The Government Doesn't Recognise”, http://goo.gl/mPVIv1
2. ABC News, 22/08/2015, “Lyme disease: Federal MP calls for greater recognition of tick-borne illness affecting 'thousands'”, http://goo.gl/JLqrCL
3. ABC News, 30/06/2015, “Lyme disease: Tick researcher finds bacteria with similar symptoms to controversial disease”,
4. NSW Government Health, 19/03/2013, “What are ticks?”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