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Greenpeace/Paul Hilton
還記得在【全世界最棒工作旗艦版,來去澳洲當島主----澳洲漁業面面觀(下)】中,小編提過南極周邊國際魚場因為天高皇帝遠而導致捕撈過度這件事嗎? 聰明的讀者,一定會發現,其實澳洲能當模範生,原因除了人為之外,大有「天生麗質」的成分在。就拿台灣來比吧,周邊海域的漁場與日本、中國、菲律賓皆有大幅重疊的區況,台灣官方管不管都為難,動輒演變成國際事件;然而這也是大部分亞太臨海國面對的現實,哪裡能像澳洲這麼美好呢? 於是乎,有能力的國家開始路立發展遠洋漁業,把目光放在較無爭議的公共海域,到不屬於任何國家管理的地方去捕撈,如此一來,即便是領海之內漁場有限的小國,也有機會變成漁業巨人。這時候問題又來了,那無人管理的那些國際漁場豈不是變成「先搶先贏」,一下子就被捕撈殆盡?
李組長眉頭一皺,事情自然不單純,內行人都知道,要當海賊王也要先過世界政府這一關。那些為原本三不管地帶的國際漁場,經過上個世紀的全球化之後,紛紛被納入特定國際組織來管理,這一管理,自然有助於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但也再原本無國界的大洋上導入了國際政治。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心酸,世界上再也沒其他國家能夠像我們台灣有如此深刻的體會了。今天就隨小編來了解「國際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這個台灣人不可不知的國際組織吧!
它家住在大西洋,管很闊
國際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s, ICCAT) 是根據1969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簽署的「大西洋鮪類保育國際公約」成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組織的國際漁業資源管理組織,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全權被賦予管理大西洋跨國海域鮪類、類鮪類生態資源的機構,主要職責為針對該地區超過30種魚類進行全面性資訊蒐集、系統性研究分析,以確保各會員國、合作會員確實遵守「大西洋鮪類保育國際公約」。台灣於1998年成為合作會員,並在2001年成為永久會員[註一]。
灰色區域為國際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管理範圍
圖片來源: ICCAT http://www.iccat.es/en/convarea.htm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資料,國際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的管制措施有下列幾種:
「一、禁漁區和禁漁期:為讓鮪類資源可以每年維持一定之族群量,禁止於某段時期在特定海域內捕撈親魚或仔稚魚。
二、最小漁獲體長限制:為保護仔稚魚或幼魚,禁止捕撈特定體型以下之小魚,例如:不得捕撈3、2公斤以下之黃鰭鮪、大目鮪,6、4公斤以下之黑鮪,及25公斤或125公分以下之劍旗魚。
三、漁船規模限制:主要管理對象為「大型鮪延繩釣船」(large-scale tuna longline vessels, LSTLVs),即全長超過24公尺或垂直高度大於20公尺之鮪延繩釣船,締約國及合作會員必須提供其所屬該類船隻名單,以收錄在該委員會的「漁船登錄名單」上,例如台灣大目鮪漁船限制在125艘,中國大陸自2002年起限制在60艘;菲律賓5艘。
四、漁船登錄制度:要求締約國或合作會員、實體和漁業實體提供作業船隻基本資料,以供查核。如發現不在該名單上之漁船在公約海域作業,ICCAT秘書處將通知締約國或合作會員、實體和漁業實體,應採取方法阻止其在公約海域內作業。例如:各國應每年提供全長大於24公尺在公約海域捕撈大目鮪、北大西洋長鰭鮪、及所有在公約海域作業之漁船名冊(遊樂漁船除外)予ICCAT秘書處。漁船名冊內容包括船名、註冊號碼、國際無線電呼號、船隻類型、長度、總噸位、船主姓名及住址。
五、漁獲配額:通常由科學家根據資源評估結果估算出最大持續生產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MSY) ,再考量各國社會經濟狀況,經協商訂出總容許漁獲量(total allowable catch, TAC) 及各國可以捕撈之數量(即國家配額,specific-country quota)。目前已有多數魚種訂有國家配額,例如:南、北大西洋劍旗魚、東大西洋和地中海黑鮪、西大西洋黑鮪、北大西洋長鰭鮪等。另外也有不分國家配額,而以數國共用總容許漁獲量方式管理,例如:4個主要南大西洋長鰭鮪捕魚國(巴西、南非、納米比亞、台灣)在2000年之共同漁獲配額為27,500公噸。當該4國累計之漁獲量達22,000公噸(即27,500公噸之80%)時,應召開多邊會議,討論後續的配額使用方式。
六、貿易認證:要求出口鮪魚類產製品之漁船須提供其國家出具之統計文件,該文件記載內容包括船籍國、船名、出口地點、產品型態、捕獲洋區等,以檢視各國對配額限制、魚體大小限制等管理措施之遵行程度,並增加漁獲統計之準確性。例如:出口黑鮪至ICCAT締約國者,自1994年起即必須檢討捕獲黑鮪漁船船籍國認證之黑鮪統計文件(ICCAT BLUEFIN TUNA STATISTICAL DOCUMENT)。另ICCAT預計近期內實施劍旗魚、大目鮪之貿易統計文件制度,亦即屆時凡出口該等魚種產品者,必須檢附由出口國開具之貿易統計文件。
七、貿易制裁:禁止締約國進口破壞保育管理措施國家之鮪類產製品為手段,以制裁遭認定不合作之國家。例如:自1998年起,禁止自貝里斯、宏都拉斯、巴拿馬進口黑鮪和其產製品。惟巴拿馬因於1999年加入ICCAT,故自2000年起,解除黑鮪進口管制,但自2000年起,增加禁止由赤道幾內亞進口黑鮪和其相關產品。其後劍旗魚與大目鮪亦有針對不同國家類此限制進口之管制。」[註二]
其他與台灣息息相關的漁業國際組織還有很多,只不過小編之所以要特別介紹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的原因,是跟2005年的一件堪稱台灣漁業史上最大的災難有關。
與台灣遠洋漁業有關之國際組織
圖片來源: 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
漁業版「華盛頓海軍條約」事件
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是當年美英老大哥為了要限制日本新興海權挑戰者,而逼迫日本上談判桌,簽訂了關於限制海軍主力艦噸位的條約,該約規定了美英日法義五國各類海軍戰艦總噸位比率限制在10:10:6:3.5:3.5,違反條約者將受到其他締約國的撻伐,完全不顧當時日本這個後起之秀跟英美兩國的海軍實力早就不是這種比例,大幅限制日本海軍能力,間接導致二戰期間日本故意跟英美唱反調。台日雙方在遠洋漁業的競爭,2005年就出現了類似狀況,只不過這次,卻是台灣站在日本當年的角色。
目前世界主要生產的鮪魚類包括:大目鮪、長鰭鮪、黃鰭鮪、黑鮪、南方黑鮪以及鰹魚類等,截至2005年為止,世界五大鮪魚生產國排名是日本、台灣、西班牙、美國以及印尼,。 而世界的鮪魚主要消費市場有三:一是日本的生魚片及鰹柴魚市場,一是北美的罐頭市場,另一是歐洲的罐頭及生鮮市場,其中日本市場素以高價的生魚片為主,全世界所有高級鮪魚類都擁向日本的消費市場,我國則是日本鮪魚的最大輸入國,亦是日本鮪魚延繩釣船隊的激烈競爭對手。換句話說,日本吃自己的還不夠,連台灣這個老二的份額裡面也有不少是送往日本的。台灣當時坐二望一,再過沒幾年就會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的「鮪魚大國」;台灣遠洋投資世界最高,全球鮪釣船1400多艘,台灣佔將近600艘,超過4成,也就是因為這種情況,引起日本國內同業不滿,再加上偶爾能抓到不守規矩的台灣漁船,借題發揮,向國際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提議,將2006年台灣的鮪類漁獲配額降到零,導致2005年爆發世界上鮪釣規模兩大強國的漁業外交戰。
2005年11月,經過一番角力,國際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最後作成決議,將我國籍漁船捕獲大目鮪漁獲配額從2004年的14,900公噸標準,大砍三分之二,剩4,600公噸,總產值損失19億2000萬新台幣。台灣在三大洋的鮪釣船,還必須減船160艘,還有34艘要休魚一年。台灣本來在76艘在大西洋作業的大目鮪漁船數只剩15艘被允許作業。一艘造價上億的漁船,當時不是被迫拆解,就要停船一年,讓許多船東愁眉不展。在國際制裁的壓力下,台灣政府當時的因應措施是補助休漁的漁船每艘750萬新台幣,並開始導入如同澳洲衛星通訊技術的漁船監控系統(Vessel Monitoring System;VMS),除在每條鮪釣船上裝設外,還配置一名觀察員,定期監測魚獲量,用以改善反國際法的狀況。的確,當時國內輿論也不乏反省,認為我國漁業管制不夠周嚴,以懸掛外國船旗規避責任、將大西洋超捕的鮪魚偽稱在印度洋、太平洋捕獲,超補、洗魚、大型圍捕漁船一網打盡、24公尺以下塑鋼漁船不受管制等行為層出不窮,才會有把柄落在別國手裡。
話又說回來,小編對於台灣被重懲感到不平;改善台灣的管理制度當然是對的,但國際配額趕不上市場需求,全球鮪類資源減少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過度捕撈乃是全球性的現象,身為全球最大市場跟鮪釣龍頭的日本居然利用國際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單單對台灣開刀,意圖實在太明顯。許多人不曉得的是,同年12月,日本在另一個同類型的國際場合「中西太平洋高度洄游魚類種群養護與管理公約」(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
WCPFC) 之年會上,嘗試再度提另一個制裁案,希望再將台灣在太平洋的配額也奪走,所幸台灣本身為會員國,又每年付給西太平洋島國高達1000萬美元之入漁費,得到大多數會員國支持才逃過一劫,最後決議台灣未來3年在中西太平洋捕獲量不得超過各國2001年至2004年之捕獲量的平均值,其中大目鮪漁獲限額約1 萬5000公噸 [註三]。
看完了今天介紹的國際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之後,你是否感受到了些什麼?天然資源有限,人類的欲望卻無窮;然而以國際組織管理無國界的海洋資源縱然有助於永續經營,不過再怎麼說也涉及人類活動,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一但國際政治介入後,根本的問題還是沒解決,意即台灣再怎麼被懲罰,其他國家不跟著守法,對生態平衡的維持來說充其量也只是杯水車薪,因此發展水產養殖業就成了跳脫這種你爭我奪惡性循環的解方,下次小編再來跟大家聊聊,澳洲的水產養殖業又是怎麼管理的,咱們下次見。
蔡榮峰,成長於高雄的七年級鄉民,由於老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個性,造就今日興趣廣泛、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在新聞、廣告、公關、電影、設計、心理學、科幻、動物、中外歷史、國際政經、戰略安全等領域皆略懂略懂且生冷不忌;長年將目光放在東北亞及東南亞,近來開始擴及週邊亞太地區,開始試著從紐澳看天下。對於天朝制度與大英帝國體系的興趣有某種程度上的偏執。
2014年3月太陽花公民運動中覺醒,開始思考好奇心除了能殺死貓以外還能為台灣做些什麼。
作者為澳洲國立國家大學戰略研究碩士及外交學碩士,目前定居坎培拉。
[註一]
國際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s, ICCAT)
內政部海域資訊專區, 「大西洋鮪類保育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s)
[註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大西洋鮪漁業國際管理之發展趨勢」
李佳燕,2006,《由「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二○○五年05-02號建議論高度洄游魚類種群之養護與管理》,政大機構典藏
[註三]
陳冠傑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2007,《追逐消失的大目鮪─國際制裁、國家政策與漁民生計》,社會學通訊期刊
環境資訊中心,,「2005回顧:台灣捕鮪魚配額被砍」
蘋果日報,2005/11/21 ,「鮪穫砍配額 明年損19億」
蘋果日報, 2005/11/21,「日為護漁權 促拿台開刀」
蘋果日報,2005/11/22,「不守法自律 遠洋漁業滅亡」
TVBS ,2006/04/27,「【日子要更好】國際制裁! 大砍鮪魚配額 業者愁眉」
0 意見:
張貼留言